適應症顏面骨雕(削骨手術)用來治療哪些問題?
顏面骨雕主要是針對以下三部份:下顎骨、顴骨、下巴
# 下顎骨:國字臉(方臉)或不對稱
兩側下顎骨角向後向外凸出,形成下臉側面非常突兀;或合併下顎骨主體寬闊外凸,造成正面下臉頰寬闊;有時因病患喜愛吃一些須咀嚼的食物,例如:牛腱、蒟蒻乾…等.故合併有咬肌(咀嚼肌)肥厚;或是口腔壁脂肪層肥厚。
這樣的臉寬而方正,外觀上較不優雅,沒那麼秀氣的感覺。另一種情況是歪臉(顏面不對稱)的情況,表現在下顎骨部份,造成下臉部寬度和外型的不同,這時候就需要一併評估咬合的情形,將正顎手術納入考慮。
手術方式
治療上會針對問題,採用合併多種手術的方式。
1. 下顎骨角切除合併下顎骨主體雕塑
下顎骨角及主體雕塑手術是改善下臉形的重要步驟。方式為經口內兩側的黏膜切口進入,磨除外凸之下顎骨主體及部分咬肌下方的外皮質骨,減少骨厚度,使下臉頰看起來柔和,合併將突出的下顎骨角切除,改善側臉突兀的問題 。針對顏面不對稱,則施行左右兩側不同的雕塑。




2. 臉頰抽脂
抽去雙頰肥厚脂肪層,可以更加美化臉型(V-line)。
3. 咬肌部份切除術
針對咀嚼肌較肥厚的問題,可於下顎骨雕塑時,切除部分的內側咬肌。因肌肉並無穩定外形,施行上需更注意對稱性
4. 注射肉毒桿菌素
注射肉毒桿菌素,使咬肌萎縮,可達到類似的效果,但須定期注射。削骨手術過程,已磨除外凸之下顎骨主體及部分咬肌下方的外皮質骨,或合併咬肌部份切除,術後不需再依靠肉毒桿菌注射。
# 顴骨:過高或不對稱
顴骨包含顴骨主體和顴骨弓兩部分;顴骨主體的位置是在眼眶的外下方;向後延伸繞過臉頰外側一直到鬢髮附近,就是顴骨弓。顴骨主體發達就會往前凸起,造成臉頰高聳;顴骨弓發達就會往兩側擴展,形成中臉頰寬闊。
顴骨過高,就會顯得顳側(俗稱太陽穴)凹陷,看起來好像很勞碌。這樣的臉型看起來也顯得強勢、不柔和。另一種是歪臉(顏面不對稱)的情況,表現在顴骨部份,造成中臉部寬度和臉頰高聳程度的不同。
手術方式
1. 截骨式顴骨雕塑
由口內黏膜切口進入,將顴骨主體外側與顴骨弓交界處切開,並取下一小段欲縮減寬度大小的骨頭,包括I型切割與L型切割;自鬢髮部分,切開1公分傷口切斷顴骨弓後緣,將整個顴骨弓內移,以鈦金屬骨釘骨板固定,最後將前方主體截骨處及後方顴骨弓截骨處雕塑平整。這是目前最主流的做法,可以有效減少中臉頰寬度,及改善臉頰高聳的情況,增加臉部柔和感,而對於顏面不對稱的修飾,藉由左右兩側不同的雕塑,更為完全。
2. 磨骨式顴骨雕塑
很少單獨施行,通常合併上列截骨式顴骨雕塑,使臉型及截骨處更為平順。
單獨施行的時候,只能雕塑顴骨主體過於突出的部份,於顴骨弓不外凸時使用。因為只使用磨骨方法減小顴骨主體體積,沒有改變顴骨弓的位置,能改善45度視角方向的臉形弧度,中臉寬度改變不大。
3. 顴骨前方內骨折手術
此手術縮小了顴骨體的寬度,但顴骨弓後段位置沒改變。故臉型寬度縮減受限,較少施行,適用於擔心鬢角部分皮膚切口外觀及顴骨過高僅只於前方的情況。
與截骨式顴骨雕塑比較,手術全部由口腔內進行,沒有鬢髮部分的切口。將顴骨主體外側與顴骨弓交界處做I型切割,並取下一小段欲縮減寬度大小的骨頭,保留後方的顴骨弓,再將其向內折入,以鈦金屬骨釘骨板固定,最後將前方主體截骨處雕塑平整。
# 下巴:短下巴/下巴後縮/長下巴/下巴歪斜
下巴較為短小或合併後縮,臉形在比例上會顯得寬、圓、短,下巴過長需評估是否為戽斗情況,下巴歪斜需評估臉部其他部位對稱性,以決定是否合併其他術式,也要同時注意是否合併有牙齒咬合的問題。
手術方式
1. 截骨式下巴雕塑
由口內下方黏膜切口進入,將下巴骨鋸開後加以調整位置,向下加長或前移,修正短下巴或下巴後縮;長下巴可以切除部份骨頭後縮短;下巴歪斜可以藉由左右兩側不同的雕塑或植骨的方式來增進顏面對稱性。截骨處以鈦金屬骨釘骨板固定。
2. 植入式下巴雕塑,俗稱的墊下巴
常見材質有矽膠和MedPor,適用於下巴後縮過小的案例,不但可以有前推的效果,也可以讓下臉更為勻稱而飽滿。至於短下巴的延長的效果則非常有限,也不適用逾長下巴或下巴明顯歪斜的治療。
下巴整形術為一多樣化且有效的手術,是正顎手術、顏面骨雕塑手術後的最後一項利器,術式相對簡單,但是卻往往有畫龍點睛的功效。
以上術式可單獨或合併施行。手術與專業的麻醉專科醫師配合,採全身性麻醉,讓客戶在最安全舒適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全身麻醉的安全性ㄧ直是共同被關心的重點,診所在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團隊共同努力下,如同出國搭飛機一般,相信帶給您比飛航更為安全舒適的變美旅程。
顏面骨雕主要是針對以下三部份:下顎骨、顴骨、下巴
# 下顎骨:國字臉(方臉)或不對稱
兩側下顎骨角向後向外凸出,形成下臉側面非常突兀;或合併下顎骨主體寬闊外凸,造成正面下臉頰寬闊;有時因病患喜愛吃一些須咀嚼的食物,例如:牛腱、蒟蒻乾…等.故合併有咬肌(咀嚼肌)肥厚;或是口腔壁脂肪層肥厚。
這樣的臉寬而方正,外觀上較不優雅,沒那麼秀氣的感覺。另一種情況是歪臉(顏面不對稱)的情況,表現在下顎骨部份,造成下臉部寬度和外型的不同,這時候就需要一併評估咬合的情形,將正顎手術納入考慮。
手術方式
治療上會針對問題,採用合併多種手術的方式。
1. 下顎骨角切除合併下顎骨主體雕塑
下顎骨角及主體雕塑手術是改善下臉形的重要步驟。方式為經口內兩側的黏膜切口進入,磨除外凸之下顎骨主體及部分咬肌下方的外皮質骨,減少骨厚度,使下臉頰看起來柔和,合併將突出的下顎骨角切除,改善側臉突兀的問題 。針對顏面不對稱,則施行左右兩側不同的雕塑。




2. 臉頰抽脂
抽去雙頰肥厚脂肪層,可以更加美化臉型(V-line)。
![]() |
臉頰抽脂搭配墊下巴 |
針對咀嚼肌較肥厚的問題,可於下顎骨雕塑時,切除部分的內側咬肌。因肌肉並無穩定外形,施行上需更注意對稱性
4. 注射肉毒桿菌素
注射肉毒桿菌素,使咬肌萎縮,可達到類似的效果,但須定期注射。削骨手術過程,已磨除外凸之下顎骨主體及部分咬肌下方的外皮質骨,或合併咬肌部份切除,術後不需再依靠肉毒桿菌注射。
# 顴骨:過高或不對稱
顴骨包含顴骨主體和顴骨弓兩部分;顴骨主體的位置是在眼眶的外下方;向後延伸繞過臉頰外側一直到鬢髮附近,就是顴骨弓。顴骨主體發達就會往前凸起,造成臉頰高聳;顴骨弓發達就會往兩側擴展,形成中臉頰寬闊。
顴骨過高,就會顯得顳側(俗稱太陽穴)凹陷,看起來好像很勞碌。這樣的臉型看起來也顯得強勢、不柔和。另一種是歪臉(顏面不對稱)的情況,表現在顴骨部份,造成中臉部寬度和臉頰高聳程度的不同。
手術方式
1. 截骨式顴骨雕塑
由口內黏膜切口進入,將顴骨主體外側與顴骨弓交界處切開,並取下一小段欲縮減寬度大小的骨頭,包括I型切割與L型切割;自鬢髮部分,切開1公分傷口切斷顴骨弓後緣,將整個顴骨弓內移,以鈦金屬骨釘骨板固定,最後將前方主體截骨處及後方顴骨弓截骨處雕塑平整。這是目前最主流的做法,可以有效減少中臉頰寬度,及改善臉頰高聳的情況,增加臉部柔和感,而對於顏面不對稱的修飾,藉由左右兩側不同的雕塑,更為完全。
2. 磨骨式顴骨雕塑
很少單獨施行,通常合併上列截骨式顴骨雕塑,使臉型及截骨處更為平順。
單獨施行的時候,只能雕塑顴骨主體過於突出的部份,於顴骨弓不外凸時使用。因為只使用磨骨方法減小顴骨主體體積,沒有改變顴骨弓的位置,能改善45度視角方向的臉形弧度,中臉寬度改變不大。
3. 顴骨前方內骨折手術
此手術縮小了顴骨體的寬度,但顴骨弓後段位置沒改變。故臉型寬度縮減受限,較少施行,適用於擔心鬢角部分皮膚切口外觀及顴骨過高僅只於前方的情況。
與截骨式顴骨雕塑比較,手術全部由口腔內進行,沒有鬢髮部分的切口。將顴骨主體外側與顴骨弓交界處做I型切割,並取下一小段欲縮減寬度大小的骨頭,保留後方的顴骨弓,再將其向內折入,以鈦金屬骨釘骨板固定,最後將前方主體截骨處雕塑平整。
# 下巴:短下巴/下巴後縮/長下巴/下巴歪斜
下巴較為短小或合併後縮,臉形在比例上會顯得寬、圓、短,下巴過長需評估是否為戽斗情況,下巴歪斜需評估臉部其他部位對稱性,以決定是否合併其他術式,也要同時注意是否合併有牙齒咬合的問題。
手術方式
1. 截骨式下巴雕塑
由口內下方黏膜切口進入,將下巴骨鋸開後加以調整位置,向下加長或前移,修正短下巴或下巴後縮;長下巴可以切除部份骨頭後縮短;下巴歪斜可以藉由左右兩側不同的雕塑或植骨的方式來增進顏面對稱性。截骨處以鈦金屬骨釘骨板固定。
2. 植入式下巴雕塑,俗稱的墊下巴
常見材質有矽膠和MedPor,適用於下巴後縮過小的案例,不但可以有前推的效果,也可以讓下臉更為勻稱而飽滿。至於短下巴的延長的效果則非常有限,也不適用逾長下巴或下巴明顯歪斜的治療。
下巴整形術為一多樣化且有效的手術,是正顎手術、顏面骨雕塑手術後的最後一項利器,術式相對簡單,但是卻往往有畫龍點睛的功效。
以上術式可單獨或合併施行。手術與專業的麻醉專科醫師配合,採全身性麻醉,讓客戶在最安全舒適的情況下進行手術。全身麻醉的安全性ㄧ直是共同被關心的重點,診所在外科醫師、麻醉科醫師及護理人員團隊共同努力下,如同出國搭飛機一般,相信帶給您比飛航更為安全舒適的變美旅程。
留言
張貼留言